2015年2月2日 星期一

新媒體公共服務的專業實踐

Bring Public Service into the On-line Journalism

曾蘭婷  2015.02.02


英國知名新聞學者哈克普(Tony Harcup)[註1]認為新聞專業(Journalism)是一種透過蒐集、報導、分析與宣傳的過程,報導社會真實的面貌,再將製作完成的新聞與資訊分享給受眾(Harcup2009)。因此,關注公共事務一直是新聞專業者的天職。

新聞媒體的功能就是為社會大眾提供可信度高的言論內容。所以,在成熟的民主社會中新聞專業者有著崇高地位,作為一個防腐劑啄木鳥的角色,他們是獨立自主的公共知識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 )

然而,傳統新聞媒體無論用報紙或電視作為內容服務的載體或渠道,在網際網路興起的時代,大量閱聽人口移轉至網路世界,以往宰制眼球經濟的文化霸權不再,失去了市場優勢後,新聞媒體在廿一世紀資訊社會的影響力是否有所變化?

在這樣情況下,我們要問新媒體的現在與未來,新聞專業實踐公共服務的場域,又是甚麼樣的面貌?我們對新媒體讀者需求的想像為何?以往新聞專業者所捍衛公共利益信念與原則,應該要如何強化?傳統新聞媒體要如何繼續維繫關鍵的影響力?


一、從2014年普立茲公共服務新聞獎談起


雖然新聞出版機構具有商業實體的形式,新聞媒體的獨立性與言論的自由度,卻是人民確保有公共參與義務的關鍵[註2]。因此,新聞專業在言論市場中捍衛公共利益,並且發揮引領社會的影響力是責無旁貸的。

1917年美國普立茲新聞獎在創設時,就非常重視新聞媒體對於「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的專業實踐,延續至今已經有98年的歷史,一直堅守捍衛公共利益的基本立場


2014年獲獎者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與衛報 (The Guardian US)的團隊,共同合作長達八個月追蹤報導,詳圖一與圖二
[註3]

圖一,是哥倫比亞大學校長Lee C. Bollinger頒獎給2014年普立茲公共服務新聞獎給華盛頓郵報Martin Baron ()Barton Gellman()


圖二,哥倫比亞大學校長Lee C. Bollinger頒獎給2014年普立茲公共服務新聞獎給衛報 Janine Gibson ()Alan Rusbridger ()


普立茲評選委員會評述華盛頓郵報與衛報獲獎理由,他們以極具權威性與洞察力的報導,揭露美國國安局(NSCNational Security Commission)廣泛對人民施以秘密監控;他們透過積極地大量報導,讓人民了解這次所揭穿的事實,個人自由是如何被置入以國家安全為名的巨大架構所宰制,這個報導突顯了資訊時代個人隱私、資訊自由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爭議。
 
 
圖三、華盛頓郵報揭露史諾頓指控NSA的新聞報導

  
2013年,「華盛頓郵報」著手報導史諾頓吐露NSC非法監控人民情資的新聞報導(詳圖三),由全國版副總編輯康布呂特女士 (Anne Kornblut,詳圖四)[註4]領導她的新聞專業團隊所完成(詳圖五)
 
她們根據美國NSC離職探員史諾頓(Edward Snowden)的自述與相關事證,揭發NSC長期非法監控社會大眾資訊的真相報導。

康布呂特目前掌理的是全國版的政治、國家安全與健康/科學/環境等新聞報導。在她的新聞編輯室裡,目前有超過28位記者、製作人與設計師等不同專業者,在她產製新聞報導的作業線共同運作。


圖四、「華盛頓郵報」全國版副總編輯康布呂特女士。    圖五、「華盛頓郵報」康布呂特領導新聞團隊。


康布呂特本身是非常資深的新聞記者,曾有五年以上擔任白宮特派員的資歷,報導過三任總統大選2000年、2004年與2008年。這段期間還追蹤報導希拉蕊柯林頓,擔任第一夫人期間全國各地所參與的政治活動。


在她的新聞編輯室裡,有4個編輯來負責編輯從各個採訪路線而來的內容;還有一名外部顧問來分析文件,並說明文件本身所呈顯的意涵;也包括撰寫美國實施無人機海外定點清除攻擊計畫,NSA在其中所扮演角色的故事;以及法務系統協助她們檢核可能會對NSA發生法律爭議的許多夥伴。

因此,康布呂特在獲知得獎後意味深長地說:「這絕不僅是個處理一堆文件要貼文到網上的案例而已。」[註5]


二、以新聞專業實踐公共服務

由於重視公共服務的基本立場,廿一世紀美國社會對於新聞專業者依舊相當敬重,這卻是由歷史發展過程所建構起來的社會形象。

1776年美國獨立後,基於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中「新聞出版條款」(Press Clause)的基本信念,使得新聞媒體成了政府的監督者,使人民關注國家機器的不軌以及對人民基本權利的侵犯。

由此可見,新聞專業保持對運作國家機器的當權者的高度警覺心,才是保護民主社會的基石。我們由以下美國華盛頓郵報與英國BBC的案例,探討新聞專業要捍衛的公共利益是誰的利益?


()華盛頓郵報的百年良知

華盛頓郵報創刊於1887年,是美國古老極具影響力的報業之一,總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擅長報導美國國內政治動態。華盛頓郵報自1917年開始已是第五次獲得普立茲公共服務新聞獎,不畏權勢、鍥而不捨地追查真相,是他們們堅持新聞自由和捍衛公共利益的基本原則。


圖六、1948年華盛頓郵報大樓[註6]

「華盛頓郵報」在美國歷史上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尤其是捍衛人民公共利益的貢獻上,更是造成美國在政治、經濟與社會非常深遠的影響。

1971年,他們與紐約時報都刊登了《美國越南政策決策過程史》(History of U.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n Viet Nam Policy) 的報導即著名的「五角大廈文件案」(Pentagon Papers) [註7]

由於當時越戰仍持續進行,他們堅持刊登這些文件,使得美國聯邦政府控告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使得當時反戰聲浪大起,美國黯然離開越南戰場。這個案件也成為美國在討論憲法第一修正案新聞自由的重要判例。 

當時最高法院認為,基於公民有「知的權利」概念上政府不得檢查媒體限制媒體,也提出了新聞媒體做為民眾代理人的理論,認為新聞媒體是替人民查訪資訊,取得他們有權知道的資料。這樣的判決結果確立了美國社會新聞自由的正當性。

1972年,華盛頓郵報又撼動一次美國社會,揭露了「水門事件」舉國譁然,使美國總統尼克森引咎下台。

()1982年英國國家廣播電台(BBC)對福克蘭戰役的報導

當英國尚未投入福克納戰役前,國際間輿論分歧,認為英國身為一個前殖民主義國家,應該以外交方式交涉解決紛端;當時英國新聞媒體並不支持首相柴契爾夫人的決策,甚至揶揄這一塊遙遠而微小英國領土的重要性,其實根本抵不過英國職業足球賽中的那一顆球。



圖七、柴契爾夫人接受BBC關於福島問題的電視採訪[註8]


根據海軍上將伍華德自傳「福克蘭戰爭一百天」一書的描述,19825月底,阿根廷空軍以低空投彈,造成許多炸彈沒有足夠時間啟動引信[註9],當時這樣的戰術,使得英軍當時損傷有限並未有太大的傷亡。

當時BBC在聽取英國國防部的官方簡報後,據實報導出這個問題。伍華德認為當時BBC並無懼於追求真相後,是否會擴大英國士兵的傷亡,堅持報導的真相似乎遠比英國士兵性命重要。

因此,BBC揭露即將來臨的英軍攻擊計畫(以第二傘兵營迫降攻擊福克蘭島的城市)之後,第二傘兵營的指揮官陸軍中校瓊斯(H. Jones)對BBC提出質疑,甚至瓊斯中校威脅要對BBC的資深主管提出控告。

由於BBC堅持報導,這場戰鬥的預告在事前就經由BBC新聞網發送。後來瓊斯中校在這場行動中陣亡,因此,伍華德將軍認為BBC電視台要為阿根廷空軍炸彈引信的改變負責。

從前述華盛頓郵報與英國BBC的案例來看,媒體的言論自由與國家利益之間,政府一向主張以國家為名,要求媒體保密,然而,新聞記者卻認為社會大眾就是應該擁有知的權利,這兩者之間必定存在著緊張關係。這使得美國七〇年代越戰以及英國八〇年代福克蘭戰役,都付出嚴重的代價。

事實上,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新聞媒體當然不應該背叛人民。所以,新聞專業堅守公共服務的立場,在許多場域裡幾乎是超越國家利益的層次。即使這樣的公共利益與國家利益有所牴觸,但是新聞媒體擁有撼動世界的力量,對公民社會有所貢獻。


三、如何吸引數位世界看新聞

由前述的歷史經驗中,我們理解到堅持基本價值的新聞媒體是可以撼動世界的。但是,新聞媒體以公共服務為天職的基本立場,要怎麼在數位世界新媒體發揮典範的力量?

在廿一世紀的資訊社會裡,是否就失去了影響力呢?因此,我們要問的是新媒體的現在與未來,新聞專業實踐公共服務的場域,又該會是甚麼樣的面貌我們對於新媒體讀者需求的想像為何以往新聞專業者所捍衛公共利益的信念與原則,應該要如何強化?

華盛頓郵報的康布呂特女士對OTT造成傳統媒體生態的巨大衝擊,她說明華盛頓郵報的因應對策,就跟所有傳統紙媒一樣,努力爭取數位世界中更多閱聽大眾觀看新聞。

她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要找到新方向,以擴大華盛頓郵報的閱聽群眾以及擴充報導的內容。因此,她認為應該朝兩個方向努力:

(一) 探索並且串聯自由撰稿者的網絡


網際網絡的虛擬世界裡有許多學有專精或有獨到見解的自由撰稿者(freelancer)的人力資源,因此,結合科技與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力量,在「人才分享經濟」(talent sharing economy)的模式下策動更多自由撰稿的發揮記者專才效能。

此外,她也提到StoryhunterMechanical TurkElanceOdeskUber等都是相當知名也很典型以人才分享經濟為概念的數位平台,透過這些平台找到更多團隊通力合作,來增加網路社群點閱或傳閱分享的推播力量。她希望把共享經濟的人才資源,導入在嚴謹新聞專業環境,並且收編在一些從新媒體管道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我們傳統的新聞編輯室。


()吸引女性閱聽社群關注「硬」新聞


到目前為止,硬新聞(hard news)的閱聽社群政治、國家安全等議題,閱聽者多是以男性為主以壓倒性的比例超越女性。美國大選時女性投票率比男性高而且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投入社會參與。顯見女性對於國家大政的眼球黏著率是值得開發的市場,因此,要如何提供讓女性覺得有切身相關的「硬」新聞,吸引女性的閱聽率?


她點出的議題之所以重要,因為沒有過去大新聞編輯台的資源條件又要能廣闢閱聽市場,當務之急應該先討論的是:

「甚麼樣新聞故事女性最喜歡在臉書或推特分享?
「這些作法對未來閱聽行為會透漏什麼訊息?
「是甚麼說故事的方式才可吸引更多線上女性閱聽者?
「運用人才分享經濟的觀念如何導入在新聞應用?

所以,她的目標是要鎖定這兩個目標群,去配置出最適當的人力資源,在既有編輯台資源中找到可利用的素材,比如說用一些更具創意時尚的風格來說新聞的故事,以吸引更多年輕的新讀者的閱聽率。
 
所以,新聞媒體作為一種捍衛公共利益的實踐場域,對於新聞專業者來說,OTT又是一個甚麼樣的渠道? 要如何在OTT建構新媒體來實踐新聞專業者的信念?


四、新媒體發展公共服務的策略
 
新聞專業在民主社會中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當市場開始衰敗,應該要怎麼做才能避免讓更多新聞媒體工作者失業?拯救我們的新聞媒體產業?面對這樣的變局,主流新聞媒體應該有甚麼樣的對策?

「自由新聞行動基金會」(Free Press Action)總裁亞隆(Craig Aaron),認為廿一世紀的資訊社會,新聞專業依舊是公共服務,為市民社會悍衛公共利益的立場並未改變。

首先,要思考的前提並非定位在拯救媒體產業而已 而是要思考關於新聞編輯室(newsrooms)與新聞蒐集(newsgathering)的專業實踐的真正價值何在,可以對國家社會有甚麼貢獻;如果只思考保護舊的新聞機構或支撐既有的商業模式是不足的,而是要思考如何服務在地的社群,當然很重要的是必須體認新聞專業就是一種公共服務,而不是商業模式而已。

新聞專業的危機是全國性的議題,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是國家層級的規模,就像國家本來就應該提升全國高速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一樣。每個人都應該得到高品質的新聞與資訊的基本服務,本來就屬於國家基礎建設的範疇。

大致上有五個指導方針可以推動:

 
(一.) 確保言論自由:一個自由的社會或一個可以落實的民主制度,言論自由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應該要以政策來保護或促進言論自由。

(二.) 生產有品質的報導:在重要地方性、全國性或國際性的議題上,社會大眾需要的有深度的新聞,也需要不同的觀點與聲音。

(三.) 提供相對平衡觀點:藉由審視政府與企業的企圖,掌握可靠公信力。

(四.) 建立公信力:應要把新聞專業當作是一種公共服務而不是一種商品。

(五.) 優先創新:要利用新科技工具,把新聞專業的服務網絡盡可能擴張。

儘管如此,新聞界大致上對於新聞專業的未來持相當分裂的看法,有一部分人認為網際網路幾乎扼殺了所有關於新聞專業的優勢;另一部分的人則認為網際網路自動地取代我們既有的新聞專業更好的模式。

但光有網際網路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因為全國的網路覆蓋率仍未完整,即使是美國迄今仍有超過40%的人口並沒有寬頻可用。

倘若在新媒體的興起早成了某些新聞機構有生存的危機與困境,但是如果運用數位科技與大有可為的網際網路資源得宜,這其實形成了很好的基礎來培養非常專業的新聞工作者永續發展。

問題的關鍵是甚麼樣的模式,可以提供新聞機構的與財務上運作模式,對專業成熟蓄勢待發的新聞工作者予以支持?甚至於我們要怎麼給更多的新聞專業者發揮專業能力的空間?

當然,很重要的是做好新聞總是要能夠可以取得資助;但是,當廣告不在贊助新聞,以後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新聞。所以,新媒體的挑戰,不會有奇蹟也沒有萬靈丹,只能努力接受挑戰,找出對的方向與策略不斷地往創新研發的方向前進。

(全文完)
-----------------------
[註1] Tony Harcup是英國資深記者在新聞界有卅年以上專業經驗,也是英國雪菲爾大學新聞系資深教師,並著有Journal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一書。

[註2] 1927年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布蘭岱斯(Louis Dembitz Brandeis)是第一個提出公共討論是一種政治責任的觀點,為了確保人民有這樣公共參與來履行公民義務,因此人們必須掌握資訊。此外,他認為準確的資訊不會都是直接來自政府,絕大部分是來自獨立的訊息來源,為了維護自由與民主﹐就是要靠這些來源能夠完全獨立和無所畏懼。
  
[註3]  圖一與圖二的資料來源: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14-Public-Service

[註4] 她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美國史。早期她曾為紐約時報與波士頓全球報工作。在2009年,她出版一本廣受好評與政界女性相關的書Notes from the Cracked Ceiling)。她常常受邀在許多的政論新聞節目,例如:國家公共電台(NPR)、國家廣播公司(NBC)與新聞評論節目「新聞會客室」(Meet the Press)等評論新聞,也經常受邀在政界與新聞專業界演講。
  
[註5]  參考資料: Washington Post wins Pulitzer Prize for NSA spying revelations; Guardian also honored ”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http://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washington-post-wins-pulitzer-prize-for-public-service-shared-with-guardian/2014/04/14/bc7c4cc6-c3fb-11e3-bcec-b71ee10e9bc3_story.html

[註7]  1967年國防部長麥納馬拉(Robert S. McNamara)下令,對美國如何參與越戰的過程進行全面評估。一個36人研究小組花費一年多時間完成了報告,這份報告多達47冊,其中有4,000頁左右的文獻證據以及300頁的分析。前國防部經濟學者艾斯柏格(Daniel Ellsberg)因對越戰感到幻滅,便複製報告主要部分交給媒體。1971613日,《紐約時報》開始刊登機密報告內容,《美國越南政策決策過程史》(History of U.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n Viet Nam Policy)系列報導,當時國防部要求兩大報停止刊登並提出控告

[註8]  圖七的資料來源:OURSOGO論壇 http://oursogo.com/thread-1493508-1-1.html

[註9]  阿根廷飛行員因為戰機投擲自由落體炸彈時,必須有最低投彈高度的限制,發現低空進襲使得他們無法在投彈前及時爬升至指定高度。


五、資料來源



(一.) Harcup, Tony (2009), Journalis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二.) 史丹福大學「John S. Knight新聞專業獎助基金會網站http://knight.stanford.edu/fellows/class-of-2015/anne-kornblut/


(三.) Anne Kornblut「華盛頓郵報如何吸引數位世界看新聞」:http://knight.stanford.edu/journalism-challenges/2014/how-can-we-attract-a-broader-digital-audience-to-news/


(四.) 自由媒體網站http://www.freepress.net/about


(五.) 美國在臺協會/美國立國基本文件/

1.  Melvin Urofsky美國民權發展史專著《人民的權利──個人自由與權利法案》,美國國務院國際信息局: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RightsPeople/roppage.htm  


2.  美國民主基本文獻(BASIC READINGS IN U.S. DEMOCRACY)7章「表達意見的自由」,《紐約時報》公司訴美國案 New York Times Co. v. United States :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PUBS/BasicReadings/48.htm

(六.) 台灣維基百科/福克蘭戰役/

(七.) 福克蘭戰役31周年回顧 :  http://oursogo.com/thread-1493508-1-1.html

(八.) 自由媒體網站http://www.freepress.net/about

(九.) Craig Aaron: 'Journalism Is a Public Service',